1)第8章 艰苦的长江航行之旅,崇明岛_1640四海扬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伏查长江距海六百余里,节节俱有浅滩,礁沙缕结,其深洪仅止一线,曲折迂回。”

  ————

  弘光元年正月中,长江口,白水洋与江水交汇处。守序与海军军令部作战部主管副部长哈里斯.阿克顿立于艉楼。拉开望远镜,崇明沙在望。

  梅尔维尔桅顶的旗杆上,星鸟国旗、海军绞盘旗和守序的逆戟鲸纹章旗被海风扯向东南。风速16节,海面波高米,浪尖泛着白沫。

  守序看向舰队,桨帆船们都已遵照命令将船头迎浪,区区1米多的吃水,在风浪中苦苦挣扎。

  这仅仅略大于长江口在春季的平均风速和浪高。

  哈里斯:“阁下,您为什么下令迎风停船?加列船上的兄弟们现在应该很不安。”

  梅尔维尔号的迎风停航性能很好,旗舰在这种劲风中浪里的风险不大。加列船就有些麻烦了。

  守序调转望远镜,来回扫视着长江主航道,只说了两个字,“等潮。”

  长江口很难进,对海军战舰来说,进长江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守序必须谨慎。

  自镇江京口以下,为5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因为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自镇江开始,长江向右旋,然后向东南迅速扩展,至长江口北端的苏北嘴与南端的南汇嘴之间,江面宽达90公里。

  整个长江河口段呈喇叭形,全长200公里。江流浩荡,但河床比降甚小,河口广阔,流速平缓,受海潮顶托影响,长江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河口附近形成沙洲和河坝,在两岸形成沙嘴。

  寒潮北风引起的海浪冲刷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使河口的南汊道刷深、扩宽,且呈发展趋势;北汊道则日渐淤浅、束窄,呈衰退趋势。当南汊道成为长江径流主要通道后,新的沙洲、沙坝发育,促使河道再次分汊,继续向东南偏移。随着河口汊道的发展演变,河口三角洲便不断向大海延伸。

  明朝末年正是崇明岛等沙洲快速发育的阶段,沙洲不断从江水中涨起,在北风带来的大浪冲刷下,又不断坍塌,随时在变。在1644年前后一次剧烈的造岛运动中,崇明才连成一个大岛,同年长兴岛也从水中升起。

  守序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航道,在靠近崇明岛南部的长江主航道中,还有末人沙、婆婆沙、三脚沙三座沙洲,必须避开。

  海道经对长江描述的第一句话就是,“扬子江者,实海运之患也。”即便是明朝当地的水师与海商,通过这一段江口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得等待合适的汛期才能开洋,在江口附近,必须仔细戳水,遇到中等风就得降帆进港稍泊。如当江抵捱,指望风息,风势却变大,那就得看船上的人命硬不硬了。一阵狂风巨浪吹断锚缆,就等着被拍上岸吧。

  为了这次进长江的航行,船队备足了铁锚

  请收藏:https://m.akz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