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7章 伶仃洋_1640四海扬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D-2日。

  担干岛屹立于伶仃洋外,进攻船队迎风航行,超越香港岛所在经度。

  凌卫号艉楼,守序打开海图。图上角落里用双语写着说明,中文为“担干—大屿山,偏北季风期船只可通过的水道。”

  这一水域是海军测绘重点,不仅用密集的水深数字标注担杆航道和大屿山航道的航线,还准确刻画出航线附近各个岛屿的形状、位置及海底地质,这是海军15年辛苦工作的成果,彻底打破了珠江口的“季风铁律”。

  担杆水道位于担干岛以北,蒲台岛以南,宽约10公里,水深35米左右。

  风向东北,涨潮时分,舰队先导舰休伯利安号挂出信号旗,顶风换舷大幅左转,后续各舰跟随其后。

  在西南季风期,帆船很难利用担干水道,那时这里的潮流为东北流,水速可达节。

  在东北季风期,担杆水道涨潮为西流,落潮为东流,流速约为节。

  海面正中的外伶仃岛进入视野,这座岛位于大屿山岛以南,是担干航道与大屿山航道的分界点,也是航线中继最重要的航道标。

  落潮,舰队在外伶仃岛锚泊。

  凌卫号司令舱,昏暗的鲸油灯下,守序向汪汇之敬酒。

  “汪兄坚守珠江口15年,艰辛之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已是满头白发的海盗首领笑得很开心,“那些都过去了,我只向你求一件事。”

  “请讲。”

  “我要许龙。”

  许龙曾经也是珠江口的海盗,投靠了尚可喜,做了南头镇的总兵,为二藩巡哨伶仃洋。

  大西航道每年通航时间窗口只有3,4个月,且面临台风威胁,联邦海军的大型战舰以往很难驶入珠江口作战,伶仃洋内只能靠少量轻型桨帆战舰支援汪汇之,与鞑靼人优势的兵力作战,保住大屿山岛。汪汇之与许龙拼斗十年,仇深似海。

  “可以”,守序再举杯,“你能集结多少人?”

  “这次不用守家,我能出1700多条汉子。”

  守序:“南头水师营缴获的战船、武器你可优先挑选。”

  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汪汇之收殓笑容,缓缓道:“我年纪大了,此战打完就该退休,手下的兄弟跟随我多年,我希望他们能有个好出路。”

  “你放心,我会安排的。”

  汪汇之下船,略显苍老的背影站在一艘八桨船的船头,航向大屿山,在夜幕中消失。

  战斗的前夜总是比较难熬,守序很晚才入睡。

  D-1日,清晨,太阳跃出海平面。

  舰队再次启航,在联邦陆海军之外,还有大屿山岛的海盗和2300来自各地的广东明军水师,他们拥有各色战船100艘,其中很多是在珠江口比较好用的桨帆船。

  从外伶仃岛以南向西,最后一段是大西航道,可直抵澳门。

  从外伶仃岛以北,大屿山岛以南,由担干航

  请收藏:https://m.akz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