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章 虎门之战_1640四海扬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本营认为珠江水文、台风和湿热地区的流行病是比鞑靼军队更大的麻烦,所以他们选择冬季出征,尽量减少军队因痢疾和热病造成非战斗减员。

  珠江干流向东南流入大海,舰队挑选东北偏东风驶入内河。主力舰队驶近虎门,守序举起望远镜。

  两岸的山头上,有千余名看热闹的百姓。

  地主士绅打着阳伞带着仆人,坐在板凳上,吃着点心喝着茶。普通百姓或是蹲在山坡上嗑瓜子,或是在山顶翘首以盼。

  守序向百姓颔首致意。

  这是一个正在上演真实战争戏的舞台,而他是台上的主角。

  舞台中央,十余艘乌艚船和白艚船在海面上燃烧,腾起浓浓的黑烟。

  另有十余艘鞑军战船降旗投降,联军桨帆船接舷靠帮,俘虏弃械蹲地等待处置。其余敌船拼命向上游逃窜,视野里只有一片狼狈的背影。

  那是前卫舰队的战果,没什么难度。

  虎门寨城位于珠江左岸,按计划,虎门之敌由海军对付。

  2师主力超越海军,向东北方向的东莞挺进,实际上已隔绝了虎门鞑兵与广州主要的地面联系。

  大角与沙角炮台位于穿鼻洋两岸,沙角在东,大角在西。这里的水面宽达10里,虽为虎门总口,两岸的炮台除了给后方报警,没有用处。

  海军陆战队派出4个连,登陆艇冒着很虚弱的鸟铳火力和轻型佛朗机火力在两岸的大角、沙角炮台侧后方登陆。

  鞑靼人并不看重沙角和大角,这里的炮台是沙袋竹篮堆砌的临时工事,守军各只有2百余人。陆战队一亮刺刀,不知是哪个部分的绿营兵便弃械而逃。

  鞑靼人造的炮不算差,工艺水平比当年的明军强。陆战队回报,在沙角炮台有1门6千斤大炮,泥模铸造,通长284cm,内膛径15cm,外膛径50cm,炮体前细后丰,食药15斤,炮子15斤。那是1门倍径比较合理,接近20磅的岸防重炮。

  战舰缓慢上行,珠江水面逐渐趋窄。珠江泥沙含量少,江水是绿色的。

  守序走到船艏楼甲板。

  眼前的青山绿水中,上下横档岛当水面中流,上横档岛与东岸的亚娘鞋岛距离400丈,距西岸也是400丈,两处航道位于敌军炮台有效射程内。

  敌军主防线。

  虎门寨城位于亚娘鞋岛东岸,远离珠江主航道,是敌军的后方司令部。

  鞑靼人在正面修筑有4座炮台,东岸亚娘鞋岛有威远炮城,西岸有巩固炮城。

  上横档岛有横档山,山下有横档月炮城,山上有横档炮台。月炮城临江,3面环水。

  虎门炮台群一共有各色红夷大炮近150门,其中有许多发射15斤炮弹的岸防重炮。

  横档岛后方是狮子洋,大虎头岛上有两座山,岛南小山为猪头山,岛北略大的山为虎头山,其上筑有大虎炮台,这座

  请收藏:https://m.akz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