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章 远征的终点_1640四海扬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大年城离海岸非常近,站在船上看过去,房屋鳞次栉比,人口稠密。低洼的沼泽地带、棕榈叶屋顶的亚屋之间偶尔可见天方教寺院的尖塔。北大年河在城市旁边注入大海。这是个完全依赖贸易的城市。

  陈守序这段时间利用搜集来的资料,对南中国海的贸易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晚明,欧洲人深度介入东亚经济圈后,中国对外贸易大体就是四个体系。

  核心是白银,日本白银占大半,马尼拉大帆船带来的美洲白银占小半。美洲白银最多时,一年有大约80万比索,120万两白银输入亚洲。日本更多,数倍于马尼拉。

  第一个体系是由徽商、晋商、登莱商人占据优势地位,苏杭商人也有参与的北中国—登莱—渤海海峡—旅顺—辽东岛链—皮岛的中朝贸易。借助向朝鲜和日本两头称臣的对马藩渠道,这条贸易航线一直延伸到日本。也曾经是中国获取日本白银的一条渠道。

  毛文龙能在几个破岛上养活军民数十万,海贸是他的生命线。明朝东江镇也是少有的具备国际视野的明朝北方军人。当然,在明朝持续百年的边镇贸易背景下,皮岛国际市场上,也少不了来自建州的商品。十年前的1631年,皇太极就曾写信给毛文龙死后的东江镇实际控制人刘爱塔的弟弟刘兴治,“其缎金银,无有也罢,惟弓面、茶叶等杂项货,这边不出,那么得的,幸勿吝而换之。”刘兴治当然没有明面上同意建州参与皮岛海贸,但作为回应,刘兴治将“弓面二百付,茶叶一百斤,针五十裹,石青十二小口,金线八十缕”作为礼物赠送给了皇太极。这条北方航线在袁崇焕禁海后,影响力就大大下降了。袁崇焕死后有一定恢复,等到建州征服朝鲜,完全瘫痪。

  皮岛的自然条件很差,每年从十月到三月要封冻断航五个月。但在17世纪的中国海贸中,港口自然条件未必是形成贸易中心的首选。历史惯性、海商人气和航路熟悉程度也许更加重要。与皮岛类似的还有漳州月港,月港也不是什么好港,却是中国海贸第一大窗口。毛文龙的眼光很厉害,他看出因为中国船多选择近海航线,那他控制了旅顺和辽东岛链,实际上就卡住了北中国海贸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他又搞出类似于商业承兑汇票的东西,派人去山东、安徽招商引资。毛文龙身上具备的贸易意识和手段都很值得赞叹。

  皮岛之后,北中国就没有值得再提的海贸势力。

  第二个是琉球。还是因为船不行,大海航行需要岛链。琉球因其优异的地理位置,坐拥中国、日本和南洋的三角贸易之利。德川幕府成立后,萨摩藩藩主岛津家久数次上书德川家康,力证贸易的重要之处。经过岛津家久不懈努力,德川家

  请收藏:https://m.akz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