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十五章 足下不死,吾不得安_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枯水期!

  这是一个北伐永远无法忽视的问题。

  要知道,历史上曹操只有一次把张辽调走,那便是建安二十四年秋冬之际。

  一方面,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是不得以紧急调动东线的张辽。

  而这时候,就引出了一个后世广为讨论的问题。

  为何孙权不趁着这个时期去打合肥呢?

  没有张辽这个噩梦,合肥打下来,东吴不就破局了么?

  而打下来合肥,不也就无需臭不要脸的偷袭江陵,背刺关公了么?

  说到底,不是孙权不想打合肥,而是没法打,这从来就不是一个选择题!

  因为曹操调走张辽的时机,恰恰就是枯水期。

  据《水经注》记载,枯水期时的汉江,水位都能浅到可以涉渡。

  而这样的水位,船只只能搁浅了。

  这意味着,江东的水军完全排不上用场,反倒是因为水位的降低,北方的骑兵就有了长足的发挥空间。

  这么算,就算张辽被调走了,江东这些擅水战者在陆地上斗得过魏军的骁骑么?

  又比如,三国大后期,司马宣王要伐吴一统,结果也是因为冬季水位下降,导致大船无法运作,彻底搁浅。

  魏文帝黄初六年,曹丕南下时也是忽略这点,在冬季动用大量战船,结果就是船队瘫痪!

  当然,那都是在东吴国力衰弱之后,魏晋作为进攻一方,受制于枯水期…因而掣肘。

  如今…反过来。

  关羽要打襄阳、樊城,枯水期之下,如此低水位,那绕不开的便是关家军这支“水陆两栖部队”要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除此之外,枯水期水位下降,永远是北方兵马收益,毕竟北方人不擅水战,一旦枯水,那就完美绕开不习水战的这个难题了。

  “关公不让我说,可…此次北伐,良还是要劝关公。”

  马良语重心长,“两年前,曹操率军四十万对东吴的濡须口发动了猛攻,不过几个月就攻破了东吴建在长江东岸的营寨,并虏获了孙权属下的大都督——公孙阳。”

  “东吴的军力仅有七万人,与曹操的军队没法匹敌,又赶上枯水期,如此艰难的境况下,两军僵持了一个多月…总算是等到了平水期的到来!”

  “也正是平水期的到来,使得江东的船舶、水军再度能发挥出作用,濡须一战非但东吴没有吃亏,反倒是让曹操苦不堪言,也正是那时,曹操指着东吴的军队,哀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再之后便是平水期后的细雨绵绵,迎来了夏季的丰水期!孙权便致信曹操,只写了十六个字,曹操看过后,即刻便引兵而去。”

  讲到这儿,马良缓缓起身,一字一顿的吟出了那十六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讲到这儿,他顿了一下,继续道:“曹操听到此十六字

  请收藏:https://m.akz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