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49章 起步艰难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对农业的关注,“农事为民生之本,必雨雪以时,庶春耕不误,秋成可望。”而具推断苏州织造李煦是此事的最早发端者,其上呈的“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可以看作是雨泽奏报制度的开端。

  不过事实上,李煦除了奏折外,还向皇帝呈报了另一种气候记录——“晴雨录”,一种更为细致的气象记录。“晴雨录”需要人们日夜值班,把十二个时辰的天气都详细加以记录。晴、阴、雷、雨、雪、雾和风向等情形都需要被记录在晴雨录中。

  清代的雨水、收成、粮价又有相应的奏报制度,这些数据合而为一,形成了庞大的“清代农业数据信息系统”。使得清代官员上报的雨雪数据在当代也是十分珍贵的气象资料。它们的存在,为史学研究者探寻清代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赵昺这个穿越者当初可没有那么多的想法,而只是单纯的想保命。要知道他当初到了这个世界,正是‘海上行朝’时期,面对变幻难测的大海,稍有不慎就要葬身大海之中,加之海上行船与风浪变化息息相关,甚至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他也就被动的‘关心’起气象情况。

  也就是在军事需要的情况下,赵昺建立起气象观测组织,开始是隶属于水军,测定方式也极为简单,工具更是简陋。但随着在琼州站稳脚,他的注意力也开始转向民事,而缺粮一直是行朝最大的问题,在外购粮食时就要考虑哪些地方丰歉,粮价低廉。

  于是乎事务局的探子在收集蒙元军政和经济信息的时候,又多了个收集气象资料的任务,如此可以让他们了解哪里风调雨顺,粮食价格较低,然后有目的的遣人去收购,再辗转运回琼州,其实说到底都是缺钱闹的。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有组织的气象和水情观测体系逐步形成,晴雨奏报得以制度化。但是观测手段还是十分落后,主要缺乏标准和仪器,结果自然谈不上精准,更难以实现准确的预报天气。

  赵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费了不少精力,他结合现代和当下的情况制定了标准。比如在没有温度计的情况下,将气温划分为严寒、寒冷、较冷、适宜、较热、热、酷热;风力采用现代的十二级划分,而标准就是现代小学生都会背诵的《风级歌》。

  天气云量也是采用阴、多云、晴来表述;雾的大小则用现代能见度来划分等级,以适应行船。潮汐的大小是以每年最大的潮汐日划定原点,来作为测量的依据;而江河主要是测量水深、流速和河面宽度变化。

  降雨的大小则采用了古代通行的“雨雪的分寸法”。那么,雨雪的分寸到底指什么呢?《西游记》中,有一段龙王与算卦人袁守诚赌雨的记载,便是用分寸来形容雨量:

  龙王曰:

  请收藏:https://m.akz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