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章 林道乾的后人_1640四海扬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晚,陈守序在戎克船的船首小官厅里休息了一夜。空间不大,两人稍微显小。舱内美人贪睡,陈守序早早起来,吃过早点继续参观这艘中国船,完成昨晚进行到一半的考察。

  与盖伦的拼接桅杆不同,中国船的桅杆都是一根大木制成,紧挨桅杆两侧的是樟木支架,固定大桅所用。朝阳下,陈守序才看清船的主桅上飘扬着一面天妃旗。

  船首狮下第一块横木叫斗盖,看似樟木制作。斗盖向下是兔耳和托浪板。船首的两舷各有一柄摇橹,看样子是配合船舵的动力转向工具。

  两舷的外侧舷墙上各挂一排木和竹片制成的盾牌。盾牌下面是与盖伦的舷外腰板类似的船舷外板纵向支撑结构。用的是杉木对开劈成的半颗圆木。

  舱面上有三台卧式绞车,尾部还有一台。

  陈守序走到船尾,他最感兴趣的是船上的升降舵,为了增加舵效应,舵完全放下去的深度超出船吃水一截。这样,在某些浅滩近海,为了防止舵叶擦底,会把舵升起。在船首的托浪板,固定着一个叫鹿肚勒的部件,开有两孔。从船首斗盖上牵出两条勒舵索穿过鹿肚勒,从船底拉过去拴住舵叶。如果遇到浅滩,松开勒舵索,船舵会自行摆起。这种舵的抗风浪性能很差,尤其在风与水流呈相反角度时,风浪摧毁船舵是屡见不鲜的事故。所以每艘中国船上都会占用宝贵的船舱空间携带备用舵。如果备用舵也被摧毁,基本就是等死的节奏。这种舵结构是近海优化的选择,陈守序觉得中国船型不适合远洋航行的最大问题就在这里,硬帆软帆其实并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最多航速慢一些。这个船舵就是明朝海船的命门所在。

  陈守序沿着船梯下到船舱,他皱了皱眉,没有进去。眼前这艘中国船显然不是货船,只有很小的货舱。甲板下是船员的住舱,除了船尾官厅甲板下的舱室高度尚可,其余的舱室实在是太矮了,高度目测只有1米5。船上的人员要进去都要弯腰低头,陈守序估计以自己的身高进去会很累。

  陈守序就站在门口,查看中国船的结构。船身无肋骨,使用的是隔舱板与梯形梁支撑横向结构,这样也造成了不大的船上却有14个隔舱。船员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奴隶,他们住在最差的舱室里。

  陈守序将戎克船考察完了后,塔斯曼才起床,看那样子,依然还是半梦半醒之间的状态。虽然塔斯曼感觉与陈守序相间恨晚,但他还要赶回巴达维亚复命。塔斯曼介绍,在完成给苏禄补给军火的任务,接下来他还要在巴达维亚装上印度棉布,赶在2月最后的船期中航向摩鹿加群岛。在德那地苏丹国,荷兰人称为特尔纳特地方。塔斯曼的船停靠安汶岛,用印度棉布收购丁香。然后向南,抵达班达,

  请收藏:https://m.akz8.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